周华明:课堂教学应在承继“双基”之上增加“基础素养”
基础教育关乎民族的命运,人类的未来。中小学是孩子们人生中读书学习的最好时期,因此,国家对这个问题一直非常重视。
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渠道,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没有异议。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执教者对课堂教学目的的追求。所谓目标,本意指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引申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如射击目标,就是指观察、射击的对象;军事目标,指要获得的一个战略地位,一次战斗所要攻取的地点;而奋斗目标,则是指通过斗争和艰难困苦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课堂虽小,体系却大。其目标定位是课堂的核心,中心,根本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双基”阶段,即注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阶段。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以后又有 “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 的第二阶段, “重视非智力因素,并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的第三阶段,与“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现阶段——第四阶段。
四个阶段尽管有不同的称谓与发展,就其可操作性与课堂的效率追求来说,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的“双基”却贯穿了四个阶段的全部过程。可以说,“双基”以其清楚、明白又简练的特点,抓住了核心,抓住了根本,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也就是说抓住了牛鼻子,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无疑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但是,随着国家对教育方针的进一步确认,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与时俱进的教育大政方针的调整,让我们感觉到“双基”的提法显得有些不周全,不够力,有滞后。
教育是国家战略,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战略表现。这些年的教育方式虽然没培养出多少大师,但扎实的基础教育毕竟培养出了几千万合格、优秀的技术人员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崛起。国家将进入发达的行列,尤其需要创新性人才,需要更优秀人才用以满足国家建设需要。而“双基”不能指导素质教育理论下的未来课程发展方向,也不能很准确的概括当前比较先进、有效、优质的课程与课堂。因此,基础教育界的工作者们对此问题一直很纠结。因为作为基础教育,能够抓住一根有用的牛鼻子,就能无声息地提高教育质量,能保证教育基本不走偏道。
有专家说,我们一直提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实教学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有说是“智慧”,有说是“品格”,有说是“品质”。“生本教育”学者则提出,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因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悟感是一种前意识现象,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产生感悟的基础和激活思想。
德国教育认为,上学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中外,对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培养,除了知识、技能两个基本点以外,还有一个有别于“知识、技能”之外的第三点。它是培养学生逐步提升人文精神的必要措施,是不分国界,不分信仰的教育育人的必备要求。这第三点叫什么?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其实,早前曾有将“双基”教育改为“三基”教育的提法,那是在以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为其教学目标后,有人提出增加“基本方法”,即学习的方法和应用的方法。但学习方法毕竟属于形式,是为学习内容的目标服务的,其目的是使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效果更好,教育质量更高。若将其纳入目标,则有可能走上畸重畸轻甚或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歧途。因此,它不能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并列。也正因为如此,将“基本方法”纳入“三基”,没有能够取得共识而作罢。
那么,我们现在用什么提法较为适当呢?有一个比较有共识的概念:素养。所谓“三基”,意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素养”。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提高基础素养”,而素养就是指包含上述智慧、品格、品质、情感、悟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全部内涵的称谓。
素养,《辞海》给定义为:第一,修习涵养。第二,平素所供养。人的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中小学生成长过程,就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而得以修习涵养,也是从幼儿到成人日积月累不断得到供养的积淀。所谓素养,就是学习了知识,或应用了技能之后在人个体沉淀下来的内在的一种意识和潜在的能力
素养不能凭空获得,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无疑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
主渠道。如果一堂课只是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疑会有少点什么的欠缺,让人感到没有高度,没有深度,显得不全面,不够劲,不够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育人不够的缺失。
素养不能期待专门的课时进行培养,也不必在课堂内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传授。对于学生来说,素养可以感染,可以悟取,可以积累,其过程或在课程的组织之间,或在教师点拨之中,或在聆听教师教学语言中充溢,或在师生交流的碰撞中习得,在学生讨论的灵动中汲取。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质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将“素养”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和课堂教学目标是必须的,它超越了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注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等的培育,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且符合时代需求的重点。
我们给幼儿园小朋友讲“筷子”,说明是用餐用具,有两根,由竹子或其它如木头、不锈钢等做成等,这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正确使用,熟练使用就是培养技能。让孩子懂得一点筷子使用的杠杆原理,去想象并创新运用;还明白一点古代一双筷子易折,十双筷子难断故事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团结非常重要;欣赏筷子及使用民族的风格与精神等,这就是对素养的培养与累积。
盛唐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篇,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文科都有不同教师的不同传授。作为基础知识,要了解作者及其身世,知道写作年代与社会背景,领会字词含义,懂得基本表达手法等。作为基本技能,要逐步做到能吟诵,能默写,能品尝,能宣讲,能改写或仿写等。在此之后,诗的意境,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胸襟抱负,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等对孩子产生的想象与启迪,以及诗的美感、诗的艺术、诗的意境、诗的哲理等给学生的滋润与积淀,不同年级的老师一定有着不同程度的诠释、赏析与启发,学生也会因此有着不同层次的精神感悟、灵魂震撼或写作助益等。这正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之一,而这些,已不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涵盖,而应属于经过积累能提高人的品格、品质、智慧、情感、人生态度、积极世界观等的素养。
教育有其工具性的功利化一面,更有着提高孩子修养、涵养、智慧、品格、能耐等超越性的一面。可以设想,一堂课若没有了这后者,那是多么的功利又乏味!因此,这一点,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教师是沉溺于课堂,还是立足于课堂;是只关注眼前,还是着眼今后;是只培养成才,还是培养孩子德才兼备的分水岭。或许以前,我们只考虑学生考到分数,双基够了,但要为学生一辈子着想,为孩子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着想,就必须增加经逐步积累而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的选项。
新课程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是评价课程或者评价课堂的三个指标。从逻辑概念的归属分析,“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属于“素养”内容范畴,与“知识”、“技能”一起都是解决“教什么”问题的。而具体教学过程与方法则属于形式范畴,是解决“怎么教”问题的。教育形式为教育内容服务,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他们之间有着功能的区别和逻辑的分野。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观念的升级,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从哪里来?从学校、家庭、社会来。作为基础教育,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核心素养首先还是要从课堂来。基础素养与核心素养有层次上的不同,但都属于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我们不能把基础素养与核心素养混为一谈,使得核心素养的清单名不符实,更不符合素养须积淀的品质。基础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如同没有基本的母语、外语的读与写,高水平的语言交流素养就不可能形成。因此,我们要在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中加强基础教育实践中基础素养的培育。
总之,为了使教育的根本、核心得到保证,课堂教学应在承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基础上,增加“基础素养”,让“学习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提高基础素养”成为课程与课堂的目标,成为基础教学的主旋律。这个问题,我们已纠结并蹉跎了不少时间,现在应该是直面探究并解决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威尼斯7798cc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威尼斯7798cc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关注
升小工具
升初工具
中考工具
中考资源
精彩推荐